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戲迷閒人.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戲迷閒人. Show all posts

Tuesday, March 31, 2009

因為他,我去了柬埔寨。

「花樣年華」的劇照

應該是8年前了吧,因為一齣「花樣年華」,我開始對「樹洞」多了一份似是而非的幻想。
還記得那時候,每當室友V笑稱有朋友要找她當樹洞,我就知道有人又找她談心事了。

心想,有一天我也要去柬埔寨,像梁朝偉一樣到吳哥窟,找那棵真真正正的樹洞,訴說不可告人的心事。
心事,積存了足足八年,等到這一天,終於有出口了。

剛剛到達吳哥窟,甚麼歷史典故也懶理,急不及待的問本地導遊那棵樹在哪裡。
導遊訝異的望著我:'Which tree? I've never heard of the tree before. Which movie you mean?'
我嘗試解釋著:'...You know Wong Kar Wai? A famous Hong Kong director.'
'No, I don't know. I know Jacky Chan.' 成龍?不不不!
'You want to find trees? Don't worry. I will show you a temple with lots of big trees, they shot a very famous movie. You know “Tomb Raider”?'
...

噢,是「花樣年華」,可不是'Tomb Raider' 呢!

好了,是一廂情願地又好,一場誤會也好,帶了我去吳哥窟,樹洞找不著,倒遇上了好些值得好好收藏的片段。

(待續)

Saturday, March 21, 2009

這個週末好感動

週末過了一半,看了兩齣好戲。


讀愛
一段只經歷了盛夏的情緣,由一剎那的情慾開始,由一篇又一篇的故事延續,足以繫半生。
以為早已把那份愛和秘密藏在一個不見天日的角落,以為再也不痛不癢;一盒又一盒朗讀故事的聲帶,一把久違了的聲音,再次喚起了一份20年前的感覺,掀動了一段短暫的愛情回憶,營養著她的意志,支持她在獄中繼續走下去。然而,當現實的冷漠來訪時,多美好的回憶與翼盼也變得不堪一擊。生命,頓時渺小得失去了也不值得惋惜。

謝謝好友G借來原著小說,我會好好的把它讀完的。



禮儀師的奏鳴曲
挑這齣戲看,因為它贏了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看之前閱了一片故事大綱,什麼在城中不得志回鄉生活,重新發現親情友情愛情生與死的真義...老掉牙的故事。
心想,會不會悶死,不如轉看第二齣。
幸好沒有。

忘了上一齣能夠同樣深深牽動感覺的電影是那一齣,好像是「一一」吧,已經是七八年前的事了。
你也打算看的話,別忘了帶紙巾。我,忘了帶,苦了衣袖。

Tuesday, March 10, 2009

Milk




終於看了Milk。
比預期中吸引,喜歡它,更甚於人人日讚夜讚的《一百萬零一夜》和《奇幻逆緣》。
因為,堅信一齣好戲,總會在腦袋播下很多感動和思想的種子,徹夜茁壯萌芽,要你想一整夜,感動半輩子。

Sean Penn那些小動作,那幾個「嬌嗲」的笑容,還有那幾個很媚的眼神,任你有甚麼荷里活特技化妝和後期特技傍身,都要輸得心服口服;尤其當我看完他在奧斯卡那晚領獎時那個man樣,我就知道,那是真正影帝級的演技,而不是單單來個4號笑容加2號眼神的套餐。

他和Scott那段感情故事來得真摯,而不是為了賣片的商業考慮,硬將一段青梅竹馬的感情線放在故事裡頭*,弄得不湯不水。被槍殺前的一夜,他致電Scott,臨收線前他哽咽的說"I don't want to miss this!"那一刻共享的時光,沒有親匿接觸,沒有花言蜜語,隔著兩個電話筒距離,剩下的,只有愛。誰說,感動的愛情一定需要擁有?

Milk 面對一群岸貌道然的政治家以神之名剝削同性戀者的權利,他的堅持,他的抗爭,猛力的敲了我的腦袋一下,敲醒了那個一直昏昏欲睡甚少活動的部分。問問自己,有否試過為值得堅持的,本屬於自己的,好好抗爭下去?也想起了30多年後的今天,在自譽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城市,有人竟提倡將同性戀者剔出「家庭暴力條例」保障範圍,因為要捍衛家庭制度,因為同性戀是「錯」...?


*《一百萬零一夜》的原著《Q&A》並沒有這段男主角因女孩而要參加「百萬富翁」的感情線。

Monday, March 02, 2009

百萬富翁



一齣,一天之內有五個人不約而同地告訴你它是一齣必看好戲。
同一齣戲,同一個晚上於國際電影頒獎禮揚名全球。
我,著實是找不到不去看這齣戲的理由。

同一個電視遊戲節目'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港譯「百萬富翁」),源自英國,印度有、美國有、甚至阿富汗也有,香港也曾經有過。
同一類的社會問題─貧窮、娼妓、孤兒、黑社會...世界各國每天也要面對。當然,問題嚴重程度各有不同。

既然如此,電影可不可以不是發生在人口超過100萬人的孟買貧民窟,而是發生在別的地方,譬如說是繁華的香港?

抹走印度令人嚮往的神秘和色彩,擦去她的歷史和傷痕,也換掉了Danny Boyle的色調剪接配樂拍攝。

影片拍出來會是什麼模樣?

a. 「獅子山下」式電視單元劇
b. 「天水圍日與夜式」寫實電影
c. 「無間道」式黑幫片
抑或會是
d. 「大隻佬」式陽剛味警世電影?

*********************************

Danny Boyle的電影,看過的雖然不多,但每一套電影的剪接與配樂個性鮮明,印象總是深刻。
一直想看這一套,一直也找不到,你有沒有看過?

Thursday, January 29, 2009

清清淡淡年初三



過年,一道又一道的蒸魚白切雞冬菇海蔘蘿蔔糕馬蹄糕蛋煎年糕連環入侵。年初二晚,肚子終於戰敗;連本來與幾位久未見面友人約好的「初三行山狂食團」,最終都要「放飛機」。

年初三,翻翻家中的DVD,找了這一套出來看。看著淡淡然卻相親的一家人如何相處,讓我待在家中清清腸胃之餘,也乘機清一清被一眾柴娃娃賀歲舊片轟炸完的腦袋。

我挺喜歡片中阿貴與家安兩母子的相處方式。沒有囉唆、沒有刻意的關心慰問,聊聊當天的二三事,說說親戚鄰里無傷大雅的是非,兩人真的像朋友多過像母子。

如果可以的話,我也想與老爸這樣相處。
近來,我正努力建立這種相處模式。
「老豆,點解大細姑媽反面反咁耐?」
「老豆,點解你咁大個男人,塊球拍輕過我個塊咁多,個grip又細咁多?不如交換呀!」
「老豆,點解你睇咗《少林足球》五次,冇一次識笑嘅?點解你會覺得《赤壁二》好睇架呢?」

可是,老爸總愛殺我一個措手不及。
「阿女,你開唔開心呀?」
「出面有人蝦你,同我講呀!」
「有咩搞唔掂唔開心,要講畀我知呀!」

記得《破地獄與白菊花》裡面,有這一句:「阿爸,我咁大個人,都畀人hurt到起晒『枕』啦。講畀你聽又點噃?」

Tuesday, January 20, 2009

停車



上星期,難得一天準時下班,又剛巧人在九龍,走了去看「停車」。
不要問我這齣戲好不好看。
台灣電影+張震+桂綸鎂,我是注定會偏心的。

難得找到一個車位停車,代價是困陷在一個接著一個大大小小的遺憾當中。

他和她夫妻關係淡如水,千方百計都不能擁有自己的骨肉。
兒子已被處決,老夫婦就是要聽一聽他的聲音,縱使明知那個根本只是一個找錯門的人。
裁縫破產,無處可逃,回到爸爸遺下的老洋服店,以懷念爸爸的身影來換取頃刻的溫暖。
就算只是路過的計程車司機,也因為未能成為真正的戰鬥機機師耿耿於懷得有點神經兮兮。
小至想買一個蛋糕回家給妻子,他兜兜轉轉都是無功而回。

可是,「停車」又不是一味的酸啊!

陳莫找錯門,卻為兩老和孫女兒妮妮帶來一餐晚飯時間的安慰;看著他竟然遵守對妮妮的承諾,回去見她一面,將乖巧的她緊緊抱入懷中;聽著妮妮柔聲的叫他留下來,教人窩心得心痛。
兩個小混混在車子中「幹!幹!幹!」互相臭罵聲之中,充斥著的倒是哥兒倆的友情相關照;邊看,邊會心微笑。

一齣「停車」,七分酸三分甜。一生人,七分酸三分甜,是不是已經很不錯了?

Monday, March 24, 2008

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因為桂綸媄,應該不會買票入場。散場後,帶著回家的卻比預期中多。

三段故事,三個遺憾,走上同一段南下的路程,經歷同一段又一段的聲音和一幕又一幕的景致;他完了與已分手情人一起許下的承諾;她說了一直說不出口的話;還有他,為尋回舊夢最後卻撲了一場空。

失望遺憾錯過錯失,若找上門,我們怎樣也逃不掉,逃至最遙遠的地方,沿途愈想另覓東西填補,它們愈是陰魂不散。追不回填補不了的,最終得看我們願意存放在心房那一個角落。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不能在一起
而是 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裏


不過,唯有錯過了的遺憾,逗留在心裡的感覺才是最恆久完美。

Monday, December 31, 2007

戰爭,其實並不是最可怕?


小時候,永遠將伊朗和伊拉克混淆,Iran, Iraq...一字之差,分不清楚,反正都是經年打仗的國家,很遙遠...

幾年前,插畫迷友人推薦我看這幾本漫畫,翻了幾頁,便把它放下,怎樣又提不起興趣。


這個長假期,嚴重anti social兼夾抗拒美式公式化大片子,便選了「我在伊朗長大」來伴我過年。
沒有花巧的畫功,更遑論豐富的色彩,只有簡單的粗幼筆觸,黑白色調,人物性格,倒是個個鮮明。主角,即漫畫作者本人,由少不更事到成長過後飽歷傷痛,一個表情,一個動作,都將她的內心變化交代得清清楚楚;另一個鮮明的角色,是作者的外祖母,只消黑白兩色加簡單的衣飾描繪,在極度保守社會中敢於做回自己的勇敢女人就在銀幕之中。
長時期被日式動畫洗腦,差點忘記了簡簡單單同樣可以震撼人心。

故事,就是在描述作者由少女時代居住戰火中的伊朗直到後來移居法國的故事。
縱是在戰亂及強權中生活,看著身邊的人坐牢甚至被處決,目睹鄰居的房子被炸成廢墟,女孩仿佛都是在冷眼旁觀,有點惘然,卻沒有切膚之痛;在獨裁政府嚴密管治下,作者跟所有少女一樣,都只是想盡辦法尋回那個年齡應該享受得到的快樂;沒有哀慟煽情的情節,沒有令人慘不忍睹的戰亂場面,輕輕鬆鬆的訴說沉重的大時代故事。

子彈槍火,嚇不怕她;強權迫害,打不倒她,唯有情傷,將她折磨得體無完膚;拖著疲憊的身心回家,她更像一個戰敗的軍人。往後的日子,她真真正正的長大了,甚麼都看化了。
究竟是因為作者本身幸運,根本沒有真真正正的被戰火洗禮?抑或,愛情真的比戰爭更傷人?

Sunday, April 22, 2007

愛‧不愛-「父子」


終於看了「父子」!
也許因為小時候的經歷,一直也不太願意看這部電影。後來,當然是因為名牌效應,還是決定買影碟回家看。
一邊看,竟然對久未深究的「情」有了些想法:
明明深愛,卻不懂得表達,比根本不愛更難受。愛人那方痛苦,被愛的一方無所適從。

老生常談的說法是大人的感情事,不要影響孩子;即使分開了,也要處處以孩子的心靈為優先考慮。一個傷透的心,還要騰出心思照顧另一小心靈。說的容易,當中的痛,又有幾多人可以駕馭得到?

有個更老的說法是,不應該在感情基礎不健全的情況下生孩子,更萬萬不應該以生孩子來維繫兩人的感情。後者,我十分認同,因為小孩不是寬頻,不能將兩個早已分開得老遠的心極速連繫。至於第一個說法,少不免有點馬後砲吧?感情基礎健全與否有量度的機制嗎,有永久保用期的嗎?片中的蓮愛勝愛得要離開家庭的那一刻,難道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感情基礎不夠嗎?

最終,蓮受不了好賭沒出息的伴侶,拋低年幼的兒子嫁人去;兒子老遠走來探望,只換來一句:「....不要這樣抱著我,你壓著我的肚呀,你的弟弟在裡頭!」教一個十歲不夠,身心俱疲的孩子,如何承受這一擊?
然而,為自己,有罪嗎?

Monday, April 09, 2007

貪睡大頭蝦的電影節

今年的電影節,買了五張票,卻只看了兩齣戲,另外的三齣-一是看錯了日期,買錯了票;二是下不了班,趕不及看;最後一齣是睡過了頭,錯過了...怪我浪費吧;阿q一點,就當我為電影節給予一丁點的支持吧! (汗顏)
說回慶幸有緣相聚的兩齣吧,都是因為喜愛當中的主角而決定訂票的;前者是法國的「諜戰911」,有我近年十分喜愛的Juliette Binoche。自那年在英國,經室友推介過幾齣她的電影後,每年電影節,都要向她朝聖一番。


(source:www.hkiff.org.hk)

以911為題材的電影,雖然已多不勝數,相信亦會陸續有來,不過這次由法國人製作,絕對有別於常見的美式大製作的公式化間謀電影,當中注入了不少法國電影的細緻小節,與人性的描繒。Binoche飾演的Irene,常常愛脫下眼鏡看世界,好像要暫時逃離事事計算準確,不容有失的間諜生活;敵對的間諜William Pound,每次殺人前後都要致電心理醫生,來個心理療程;還有那對異父異母的繼兄妹,法國的繼妹盡數美國人的自大,以為自己是救世者等等的情節,都是「謀戰911」當中的法式調味料,自然有別於一般的美國口味。

另一齣是Edward Norton的The Painted Veil 「愛在遙遠的附近」。自「搏撃會」開始,便喜歡Edward Norton(對,是他,不是性感先生!),喜歡他外表是個溫文爾雅的好男人,卻又仿佛一直隱藏著不可告人秘密,主觀地感覺他有一份表裡不一的神秘感,便迷上了。

(source:www.hkiff.org.hk)

他今次演的是個不折不扣的好男人,發現妻子偷情,便以此作為威脅,迫她陪自己到偏遠的疫區工作,當中究竟是愛是恨,是自私抑或是報復,並沒有亦不需要清楚交代,重要的是Edward Norton將這個內心充滿矛盾,本身又有點木訥的好好先生,演繹得恰如其份,沒有流露太多的情感,卻又能夠讓觀眾感受到他內心的痛苦與爭扎。片中另一驚喜還有黃秋生飾演的國民黨將軍,我一向認同他是好戲之人,片中他雖然是配角一名,但他的一個眼神,一個漫不經意的面部表情,也無負他影帝之名,在兩位美國影星身旁(Edward Norton與Naomi Watts),也沒有被比下去。


Saturday, April 15, 2006

Hidden 的寂靜


source: www.hkiff.org.hk


選看這部電影,有九成是因為想看看久違了的庇洛絲小姐;
有一成是,以為這是似曾相識的荷里活中產懸疑劇情片,應該不會壞到那裡去。
結果是:腦袋有九成時間緊張得不能放鬆,有一成時間充斥著“????“

男主角一家不斷收到監視自已家居的錄影帶與具恐嚇意味的圖畫;背後隱藏的,原來是主角自小形成的性格黑暗面,以及他直接破壞的另一個人生。雖然是懸疑片種,整套電影卻沒有用上一丁點唬人的聲效,更遑論荷里活大製作中蕩氣迴腸,落點準繩,擺明車馬要你尖叫的配樂;刺激觀眾腎上腺的責任,落在演員爐火純青的演技、點到即止地把觀眾帶進主角生活的主觀鏡、還有充斥著情緖的沉寂。

兒時家僕的兒子叫男主角上他家,表面是為了解釋錄影帶的來源,但他說了一句:「這一刻,我希望你能夠見證。」後,便不徐不疾的拿出一把軍刀,往自己喉頭一割...那十數秘的沉默,叫觀眾與主角同樣地措手不及,墮進始料不及的驚惶之中。

接著,主角靜俏俏的回家,走上睡房,致電吩咐由庇洛絲飾演的妻子先送走客人,然後到睡房與他會合。他,呆呆地坐在漆黑的房間中等待的數十秒內,觀眾呼吸著自銀幕傳來不安、惶恐的空氣。

片子去到末段,並沒有一個清楚「交代」的結局,只是影著主角兒子的校門,看到自殺者的兒子,熟絡地上前跟主角的兒子攀談,他們談甚麼,或許就是結局的關鍵,但導演堅持緘默。當中的原委、事情的真相,就交由觀眾自己填寫。

靜寂無聲,原來就是最扣人心神的聲效,也是教人對一齣電影難以忘懷的能量。


(題外話:幾年前開始喜歡看茱莉葉. 庇洛絲的電影,除了欣賞她的演技,更喜歡她的氣質,時而剛,時而柔。覺得她最可愛的,是自年輕到現在,她完全不被瘦身風影響,一直是名圓潤豐滿的美人,卻無損她貴為法國,甚至國際殿堂級女星的地位。
香港的電影圈:與其致力強迫女演員減肥,倒不如好好鍛練她們的演技吧!)